开普敦周边酒庄漫游手记:弗朗斯胡克 vs 斯泰伦博斯,哪杯更对味?缩略图

开普敦周边酒庄漫游手记:弗朗斯胡克 vs 斯泰伦博斯,哪杯更对味?

嘿,城市漫游者!如果你也和我一样,渴望在庸常中撬开一点诗意的缝隙,那到了南非,请务必留一天给开普敦周边的酒庄。这绝非高高在上的品鉴课,而是一场感官笔记式的心灵漫步——阳光、微风、葡萄藤的气息,还有那些在杯中摇曳的、小众秘境般的风味。跟我走吧,这份漫游指南,记录下我在弗朗斯胡克 (Franschhoek) 和斯泰伦博斯 (Stellenbosch) 的微醺一日。#LocalTravel #南非葡萄酒 #小众秘境 #感官笔记 #城市漫游者

第一杯:启程,与美酒的不期而遇
说真的,我爱酒。这些年,书也啃了,证书也考了,但最让我心痒痒的,还是亲自跑到葡萄园里,用脚丈量土地,用舌尖触碰风土。这次南非之行,很大一部分冲动,就是想把它变成一场美酒与行走的混搭。出发前?我对南非酒的了解,大概就停留在“皮诺塔吉 (Pinotage) 和白诗南 (Chenin Blanc) 很厉害”这句口号,外加一个关于拿破仑和甜酒的小八卦。后来才知道,南非可是全球第八大产酒国!但在美国超市货架上想找瓶南非酒?难。这更让我对这趟开普敦周边的酒庄之旅充满了好奇:那些传统的、新潮的、甚至有点“怪趣味”的佳酿,到底是什么滋味?结果嘛… 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
第二杯:随性而行的“盲选”惊喜
老实说,落地开普敦时,我对品酒行程几乎毫无计划。刚在圣保罗暴走了一周,又在约翰内斯堡歇了脚,住进凯悦酒店时,脑子里还一团浆糊。直到第二天下午,我才一拍脑袋:明天必须去酒庄!赶紧查资料——斯泰伦博斯、斯瓦特兰 (Swartland)、帕尔 (Paarl)、弗朗斯胡克… 名字在眼前打转。列了个心仪酒庄清单,琢磨着最后能去四五个就谢天谢地。自己开车是下下策。幸运的是,临行前随手发的一封邮件,成了救命稻草——“Wine Flies ZA”回复了我的私人定制品酒游咨询!几封邮件敲定行程,搞定:全天包车,含开胃酒、午餐、所有品鉴。完美。

第三杯:在微雨弗朗斯胡克,邂逅“滋滋”作响的浪漫
第二天早上九点,酒店旋转门外,我们端着咖啡杯,见到了向导兼司机 Julian。他真是个宝藏!风趣博学,让这趟旅程活色生香。Wine Flies 和西开普的酒庄关系匪浅,这优势在之后每一站都显露无疑——我们像老友一样被迎进门。行程安排四个酒庄,时间够就加第五个。第一站,弗朗斯胡克,车程正好一小时。天色灰蒙蒙的,但心情早已放晴。

La Lude – 气泡里的法式优雅
La Lude 专精于 Cap Classique(南非传统法起泡酒)。和 Colmant 一样,是当地气泡酒的先驱。品酒室兼作餐厅,一切装饰都闪着恰到好处的经典光泽,又不失庄重。我们尝了 Brut Reserve, Brut Rosé Reserve, Prestige Rosé 和一款 2015 Cuvee,都是黑皮诺、霞多丽、莫尼耶皮诺的经典混酿。配酒的小食来得太及时了(酒店早餐?根本没赶上!)。

所有酒都很稳,但 Brut Rosé Reserve 瞬间点亮了我的味蕾。它有着明亮的清透感,轻盈得不像话,完全没有某些香槟风格酒的那种“粉感”。小食虽寻常,但和这些跳跃的气泡搭档,倒也相得益彰。

(此处可插入Black Elephant Vintners的1-2张照片,配简短说明文字,如:下一站,年轻的Black Elephant Vintners,体验太独特,值得另开一篇细说!先看图感受下这氛围… )

第四杯:驶入斯泰伦博斯,山谷迷雾中的醇厚力量
车子驶入斯泰伦博斯地界,下一站是 Thelema(希腊语“意志”)。品酒室外表相当质朴低调,唯有一尊敦实的青铜犀牛雕像透着一股子力量感。推开门,一条优雅的走道引向深处,墙上巨幅的马赛克壁画震撼人心,画中的人物仿佛在默默守护着下方堆叠的橡木桶。我们在窗边落座,窗外山谷被薄雾笼罩,成排的葡萄藤若隐若现。景致,壮丽。

Thelema – 意志的醇酿
在我心里,Thelema 是当天水准最稳的一家。每一杯酒都感觉经过了严苛的筛选,你能清晰地触摸到酿酒师倾注的心血。有两款酒让我忍不住想带回家:2021年的 Rabelais,还有一款叫 Emily 的 2021 年份小维多 (Petit Verdot),来自埃格林山谷 (Eglin Valley),挂的是 Thelema 姐妹品牌 Sutherland 的酒标。

Delheim – 味蕾的压轴高潮与山林午餐
Delheim 作为最后一站,注定难忘——不仅因为在这里吃到了美味的午餐,更因为喝到了我当天的最爱!先说吃的,太香了,以至于我忘了拍照就开动…嗯,结果就是这样了:(此处可插入午餐残局或有特色的餐厅环境照片)。

Delheim 有款不错的 Grand Reserve(赤霞珠、品丽珠、小维多、梅洛混酿),但真正让我惊艳到失语的,是销售经理 Purdon Rhode 额外端来的一杯。品鉴快结束时,他递过杯子让我猜品种。我,完败。这款名为 Iconoclast 的单一品丽珠,彻底颠覆了我对这个品种的认知。少了常见的泥土和青椒气息,扑面而来的是多汁的李子香,恰到好处的胡椒辛香,被平衡而柔顺的单宁包裹着。IDK,就是那种“对了!”的感觉,击中灵魂。

尾声:杯中沉浮,亦是土地与人的故事
这一整天下来,南非葡萄酒的品质之优、风格之丰,实实在在地征服了我。结构、复杂度、完成度,样样不缺。我清晰地捕捉到一种独特的地域印记。我们去的时候是七月(淡季的冬天),很好奇旺季周末熙攘时,体验会否不同。但有一点,我深信是刻在骨子里的:那就是酒农们流露出的自豪感和那份从容不迫。几乎每一位接待我们的人,都热切地分享着自家酒庄、乃至整个产区、整个南非葡萄酒产业的历史。尤其触动我的,是他们谈论种族隔离历史时的坦诚。那段黑暗历史的阴影,渗透在南非的每一寸土地,葡萄酒亦不例外。当年的技术封锁、人才限制,曾让蹒跚起步的南非葡萄酒业远远落后于其他“新世界”产区。但也正是这种被迫的“向内求索”,逼着本地生产商自力更生,更深刻地读懂自己的土地,在困境中寻找创新的火花。于是,经年累月,本地的技艺、独特的风土、坚韧的人们,共同淬炼出了这杯中独一无二的、南非的滋味

所以啊,如果你来南非,请一定挑个酒庄去坐坐。两千六百多家,任君选择。你收获的绝不止一杯好酒,更是一段关于土地、历史和人的,沉甸甸的故事。这趟旅行教会我的事,远比我期待的,多得多

类似文章